【管理有道】锚定目标精准施策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作者:朱银法创建部门:宣传部发布时间:2022-09-07浏览次数:226

编者按:2020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了建成“服务绿色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明确了“聚焦内涵建设,聚力内部治理”的主题主线;2021年,学校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2022年为学校的“管理年”,学校将聚力内部治理,充分激发办学活力和内生动力。为展现各单位在开展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资源保障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成效,现开设“管理有道”栏目,每期邀请一位嘉宾结合工作实践谈科学管理,力求更直观、更全面地展现各单位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蓝图和管理要点。本期邀请的嘉宾为教务处处长朱银法。



锚定目标精准施策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教务处处长 朱银法

2022年是学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肇始之年和学校“管理年”,硕士生培养高校的新征程赋予学校新使命,也对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年”要求管理效能提升。面对新使命、新要求、新高度,教务处将牢固确立与学校“服务绿色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和“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以突出思想铸魂为重点,以现代产业学院和“四新”专业建设为载体,以深化模式改革为推力,以强化内涵建设为根本,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努力实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学创融合“三个融合”,积极构建彰显im体育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努力在服务基础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等方面凸显专业优势,在服务民族和特色文创两大地方特色方面展现专业特色,在服务生态文明、生态经济建设方面提高专业地位,打造具有im体育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

坚持价值引领,加强思政教育

一是建好思政课程。以一流课程建设为牵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建立“大(中)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教学组织形式,坚持整体讲授与重点讲解相结合,扎实开展教学改革,推动“四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浙西南革命精神”进课堂。二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家国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学手段,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重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围绕“红、绿、彩”及丽水市主要行业产业,重点推进地方特色课程思政改革,构筑具有浓厚浙西南革命精神、绿色生态文明气息和地方传统特色文化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三是坚持以文化人。依托刘基文化研究中心、青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深入挖掘整理刘基文化、瓯江文化、青瓷非遗文化、戏剧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原创系列课程。充分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学生清远剧社等文化载体,弘扬独具特色的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思政教育体系。

坚持需求导向,建设现代产业学院

培养适应和引领区域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推动我校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我校支撑、引领丽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载体。十四五期间,丽水市将培育形成“五大主导产业”,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态工业体系。坚持“产业导向”建设思路,围绕丽水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造服务半导体全链条、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数字经济等五大主导产业的现代产业学院,谋划覆盖丽水全域、覆盖大部分应用型专业的现代产业学院布局。以现代产业学院为抓手,推进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专业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对丽水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贡献度和引领力。

坚持内涵建设,打造一流专业

一是坚持特色发展。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2+8”重点学科建设,打造强强联合、相互支撑的优势专业群,做强优势特色专业,构筑以校级优势特色专业为基础、省级一流专业为支撑、国家级一流专业为引领的校、省、国家三级专业建设体系,进一步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二是促进专业结构优化。坚持需求导向,实施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做好应用型专业的“加减乘”法,削减对应学科弱、发展水平低、社会需求少的传统专业,发展以学科交叉为特点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专业,探索理工结合、工工交叉的专业发展新机制、新模式。三是深化内涵改造。立足区域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对传统专业进行内涵改造。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探索构建产教融合模式下卓越人才培养的新体系。四是推进专业认证。发挥认证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师范类专业、医学教育专业认证,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力争早日实现每个学院均有专业通过认证、更多学院实现全部专业通过认证,以此带动学院、学校专业建设。

坚持体系设计,建设一流课程

一是构建“基础+进阶”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阶梯式、组合式课程资源,逐步施行分类、分级、分层教学,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打造名师-名课-名教材。推动院士、国家重点引才计划专家等国家级人才进课堂,推进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讲授基础课程、编写出版教材,实现课程教材良性互促。三是推动优质教学资源持续更新。将最新科研成果引进课程、引入教材,保持资源优势,扩展影响力,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四是加强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围绕优势专业分步实施,彰显校本特色,打造系列精品。五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进研究型、混合式教学,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优化实践体系,强化实践能力

一是着力构建4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以企业真实生产场景、项目开发、产品设计为依托,校企共同构建“基础夯实+实训提高+课外创新+毕业设计(论文)”4 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打造产学研用协同的实训实习基地,有效提升学生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和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遴选优秀科研团队为试点,促进优秀科研成果向本科教学转化,探索从科研成果中抽取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问题,实施项目引导式实践教学改革。三是建设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地方特色的优质在线开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推动科研平台、实验室实现开放管理,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的建设与创客文化教育。四是搭建多层次、多渠道相互融合的实践培养平台,建设跨学科、跨学院创新实践基地,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强化教育教学联动,助力学生成长

一是推进招生工作一体化,提升招生宣传人员的专业性,扎实推进“三百计划”(百名招生宣传专家、百所生源基地中学、百场招生活动),加强生源基地建设,打造招生宣传金名片。二是健全学业评价管理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紧紧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关键要素,重点健全课程建设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评价体系;以人才培养周期性发展需要为依据,坚持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实现学习成果的多种形式认定和转换。通过健全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健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学业支持体系,推进“三升三降”(深造率、就业率、留丽率稳步提升,违纪率、作弊率、挂科率持续下降)取得实效。三是建立产教融合,教育教学协同的就业指导体系。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服务体系,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提升就业质量。

健全教学组织,提升教学能力

一是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以浙江省本科高校省级虚拟教研室、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基层教学组织为引领,完善组织结构,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开展跨校开展线上或线下等多种形式教学教研相关活动、共享教学改革成果,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运行和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二是发挥专业负责人的作用。明确专业负责人的职责,加强专业负责人的选聘与考核,完善专业负责人激励机制,不断加强专业建设与管理,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三是健全教师教学培训机制,构建常态化、精准化的教师培养体系,满足教师个性化职业发展需求,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名师工作室,开展教学咨询与指导,打造教学成长基地。四是实施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完善学生、教师、同行专家、督导/领导“四位一体”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机制,加大教学质量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工作中的权重,提升教学工作主体地位。

完善体制机制,构建保障体系

一是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探索以学分制为内核,以素质拓展学分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等为驱动的教学制度体系。二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在智能学习分析等教学管理全流程中的应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持续改进机制。三是创新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形式,探索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基金立项,鼓励学生开展科研与技术革新、软科学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学术论文)等,在此基础上真正落实本科生导师制。



XML 地图